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四川党校报 > 2024年 第17期 > 第8版 综合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30日 部门/单位: 文: 图: 签发人:
文章作者: 李 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作出了具体谋划和战略部署,在文化领域方面,《决定》提出了“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要求和“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重大任务,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不仅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目标指引和行动纲领,更彰显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昭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坚定不移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的强大决心和时代强音,让高度的文化自信、强大的精神力量、重大的职责使命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铸魂赋能。我们需要深刻理解和掌握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价值意蕴、内在理路、时代使命,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一、价值意蕴:增强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战略定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同频共振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对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方向和路径进行科学谋划和系统部署,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自信自强根基解决当前文化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突出问题,增强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战略定力。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科学研判过去的实践经验和未来的路径部署,为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有力的制度保障。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需要对国际传播体制机制进行有效改革,充分发挥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积极作用,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华民族的智慧力量,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话语体系,通过宣传中华民族的传统理念讲好中国故事;面对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形势,需要运用与时俱进的工作理念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完成对数字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信息技术赋能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进度;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明确公共文化服务既是推进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治理现代化的内容,又承载着为中国式现代化夯实文化根基、注入文化动力的任务。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能够满足人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大作用增强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认同感和获得感,不断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机制,为人民群众提供更贴心的文化服务和更优质的文化产品,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幸福感。

当前,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已经在意识形态领域、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部分问题亟待解决。例如,文化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的力度不够,传统文化产品和主题文创产品创新力度不够,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消费需求;AI人工智能和自媒体的蓬勃发展为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带来了风险和挑战,建设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打造红色网络文化传播阵地等任务仍然艰巨;“文化+”的跨界融合资源共享机制仍在探索阶段;等等。因此,我们必须正视目前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战略导向和现实问题,立足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积淀、辉煌的革命历程、鲜活的当代实践,运用中国道理和中国经验破解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一系列问题,为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内在理路:凝聚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强大合力

在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文化自信自强发挥着凝聚人心、汇聚民力、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重要作用。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在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中,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因此,凝心聚力形成改革共识,促进多方协同发展是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首要任务。《决定》提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这就要求加强对人民群众思想内涵和价值观的引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健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引领作用,不断强化党对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绝对领导,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文化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决定》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这昭示了中华儿女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培育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今后中华民族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丰厚的文化滋养。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这一重大任务的提出正警醒我们,在文化创作的进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核心,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文化改革创新的智慧,为文化创新创造注入时代新活力。《决定》提出,“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这明确了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一环在人才队伍的组建上,加快制定有利于人才成长、人才竞争、人尽其才的培养激励机制,让文化人才在创新创造的文化环境中充分涌流。

凝聚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强大合力还来自社会各方力量的参与,要积极引导政府、企业、人民群众参与到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实践中来。政府层面,要占据文化改革创新的主导地位,高度重视所在区域城市名片和城市文化会客厅的改造升级,出台相关政策机制,构建“事业孵化产业,产业反哺事业”的发展模式,激发社会力量干事创业内生活力;企业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要明确文化改革创新的主体地位,创新文化生产和技术的机制,实施文化赋能工程,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和历史名人资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艺精品;人民群众层面,打通人民群众表达文化需求的多样化渠道,赋予人民群众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着力打造全民共同参与的文化节日,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提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三、时代使命:激发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内生动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施策方向,我们要锚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会议主题,立足于文化领域发展的新趋势新挑战,把准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实践方向,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一是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明确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于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引领作用,针对日趋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形势,要高举文化自信旗帜做大做强思想文化正面宣传工作,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杜绝一切错误思想的传播,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二是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驱动力,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战略侧重点表明公共文化资源要向基层倾斜,构建城乡和区域共建共享机制,让优质的文艺作品、丰富的报纸刊物、完备的文体设施等文化资源真正融入城乡生活,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均衡性发展;公共文化设施要提高利用率,将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权向社会开放,积极创建彰显地域特征的新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差异化文化需求;文化遗产要加强保护,《决定》提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这意味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管理将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渐进形成在民俗文化领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构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并服务于人民群众的中华文明标识体系。

三是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网络空间现已成为人民群众共同的精神家园,持续深化网络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网络空间的生态治理和行为规范已成为新时代推进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只有“以新应新”“以新赢新”,在机制建设、队伍培养、协同作战上多点发力,构建健全成熟的网络监管体制,才能适应网络监管的新形势新要求、担负起新责任新使命。各区域在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进程中,要统筹建设与管理、线上与线下、发展与安全,不断提升网络空间的价值引领力、风险防范力、服务保障力,大力推广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的网络文化。以网络安全责任制加强网络空间道德法治建设,对人工智能、网络数据安全、反对网络暴力、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等重点领域进行立法,形成多维度、多方面、多手段的综合治网格局。

四是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话语体系是国际传播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国际交流的舞台上,要以多样化主流媒体为媒介,以接地气、有灵气、聚人气的形式,讲述好中国文化故事、中国治理案例,立足于全人类共同价值层面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层面向世界各国人民传授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唯有不断增强历史自觉、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召力,才能不断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国际话语权的影响力。面对西方国家利用国际传播平台优势对中国发动的“舆论战”“认知战”,我们应及时抓住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的网络空间机遇,打破西方的话语垄断,重组世界网络空间秩序,充分利用5G技术打造创新型新闻产品,形成政府、媒体、学校、社会组织等多主体参与的传播矩阵,为国际传播的高质量发展做好战略支撑。

(作者单位:攀枝花市委党校)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5
  • 蜀ICP备10001505号